各式各样的瓷器、青铜器、玉器令人目不暇接,技术人员正在聚精会神地进行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修复,但这里并不是博物馆,而是山东省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保护专业的展示厅和教室,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精美的器具,竟是学生巧手匠心凝聚而成的修复作品,以及他们实操练习文物修复的复制品。
“这是我的工作室,我正在创作釉上新彩瓷板画,这个作品需要起稿、勾线、上色、入窑烧制四道工序,还需要一周才能完成。”刘新宇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大三的学生。他入校不久,老师就发现了他的天赋和执着,学校破格为他成立了个人工作室,配备专任老师一对一培养。刘新宇的技艺日渐精进,尤其擅长陶瓷修复和釉上新彩创作。2022年,年仅20岁还在读大学二年级的刘新宇,被评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成为国内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
文物修复专业在很多人看来有些“神秘”,却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多年来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文物修复师。
“因为喜欢,吃再多苦也值得。”刘新宇告诉记者,瓷板画并不“高冷”,但是很磨炼人的耐性,还得坐得住“冷板凳”,创作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技能和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也不可或缺。因为需要慢工出细活,刘新宇基本上从早到晚都“泡”在工作室里。他希望能进一步深造,把釉上新彩这门手艺学精、吃透,创作出更多作品。
“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有活力,更应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文物相伴,是我的青春,我更希望这是我的一生。”刘新宇说。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作为山东省职业教育开设最早的文保类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已发展为国家骨干专业,形成了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物考古技术、文物展示利用技术三个专业组成的全国文物保护职业教育领域最为齐全的专业群。2021年,该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被评定为山东省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牵头制定教育部文物展示利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山东省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牵头成立的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被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列入文保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依托单位,也是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的山东省文物保护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考古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文物数字化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近年来,已承担国家文物局等各级行业培训500人次,师生参加重大文保项目20多项。
“山东省青铜器修复技能人才半数以上是学校毕业生。”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保护学院院长刘高峰介绍,15年来,文物保护学院累计向社会输送了600余名毕业生,涌现出了山东省优秀大学生创业者鲁雪斌,从事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修复和研究的张烨亮及刘新宇等一大批优秀学生。
近年来,大批文博企事业单位来学校招聘,文物保护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我们的文保专业学生非常抢手,基本上实习期间就确定好了工作单位,就业方向也比较多元,有直接留在各级文博单位的,有选择文保企业的,还有些同学直接选择创业,成立文保工作室,许多学生入职就能拿到一万以上的工资。”刘高峰说。
“壮大文物人才队伍,健全文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机制,是《‘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的新要求。”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孔祥敏表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将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牵头把总、统筹协调,突出专业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发展空间,培育职教品牌,形成品牌拳头,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才,为推动国家、山东省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添新力、创新绩、立新功。”(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魏海政)
作者:魏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