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媒体视角 -- 正文

【山东教育电视台】教育纵深| 我在莱职修文物

作者:      编辑:       责任编辑:柳俊波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09日    点击量: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济南市莱芜区,有一所职业院校,开设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考古文保事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这所学校就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是莱职开设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第15个年头,一路走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在风雨坎坷中坚持着守正与创新。


烈日炎炎,空气中涌动着阵阵热浪。在淄博市临淄区杨庄北遗址考古现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学生曹保德与考古专家李振光一起,探寻着窑址中的历史。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曹保德介绍说,他现在从事的工作是田野考古发掘,所在的位置是临淄大杨北遗址,从事的是窑址的发掘,这一片窑址具体年代是北朝到隋唐。

曹保德面色黝黑,笑容腼腆,而在谈起曾经的实习经历时,宽大的帽檐也遮不住他飞扬的神采。

曹保德从2021年7月份进入考古工地,7月16日开始第一次发掘,是在博兴龙华寺遗址;然后就被调到了临淄南马坊东南墓地,从事的是战汉考古发掘;工地一直延续到2021年年底,5月23日来到了临淄杨庄北遗址。

从学校走向考古,从室内走向田野,这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为学子们搭建起的实践舞台。职业院校怎么办好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师资、教材、实训、就业……种种现实困难摆在眼前,而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凭借着对文物保护的情怀,用15年的坚守,写就了独树一帜的莱职故事。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院长刘高峰表示,2006年学院决定申报这个专业的时候,学校很多老师本身也不太理解,感觉自身既没有资源,也不占区位优势。现在来看其实是立足山东、放眼全国。应该说是学院对文物保护的执着坚守打动了这个行业,然后在行业的指导下,学院逐渐地走向了这个专业建设的正规化、标准化。

虽然今年六月刚刚毕业,但曹保德已经积累了三段田野考古实习经历。在莱职,学生从大学三年级开始,通过学院平台,积极争取机会,参加各地的考古发掘工作。在李振光看来,曹保德在工作中踏实肯干、勤恳认真,大到工地人员管理统筹、小到制图绘图资料、整理,李老师愿意将各项事务交付给他。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二研究室主任李振光表示,学校跟地方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非常好。通过这一年,曹保德把田野考古基本技能基本都掌握了,这就是学校和地方联合办学的优势。

一老一少两代考古人并肩协作,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发掘工作中,以初见天日的文物为扁舟,摆渡于历史和现实的两岸。今年春天,曹保德专升本成功,9月份,他即将前往青岛开始本科阶段的新征程。曹保德心中有一个考古梦,他希望继续攻读研究生学历,毕业后,依旧在田野考古的一线埋首耕耘。

曹保德表示,准备下一步跨考考古学的研究生,争取做一名考古学者。

曹保德的成长并不是莱职文保专业的个例,一直以来,从这里毕业的学生都广受好评。除了继续深造外,每年有大量学生进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或其他文保类机构工作。如今,学院已累计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文保毕业生610人,毕业生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80%以上。而这一切正是源于学院创新实践的“多项目、真情境、新师承”人才培养模式。

刘高峰院长介绍说,所谓“真情境”,就是要依托真实的工作场景,把学生的培养过程放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当中去,这就出现了“多项目”。在与行业合作的时候,围绕着人才培养的需要,把行业专家请过来。学院用的“新师承”,赋予了新的内涵,依然要遵循师傅带徒弟、手把手去教,典型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在文物保护职业教育的领域,学院也是要紧跟时代和行业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行业上完全能接轨。

得益于学院“新师承”小班制、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因材施教的培养。今年,2020级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刘新宇凭借着出色的釉上彩绘作品,入选了淄博市工艺美术大师,年仅20岁的他,成为了历年来年纪最小的入选者。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刘新宇介绍说,他在做的是釉上新彩的天球瓶,它是《九桃五福图》,画了有两个星期了。因为第一次画不熟悉,勾线花了挺大时间的,一直在这方面徘徊,终于画完了。

刘新宇自小热爱绘画,进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后,他在陶瓷美术课上的瓷板绘画作品让专业老师赞叹不已。虽然尚未开设釉上彩绘的课程,但学院依然为他专门协调了一间工作室,购置颜料、制作摆架、邀请专业教师指导,学院领导和老师的保驾护航,刘新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刘新宇表示,比如鲁老师,一直对他特别关心、特别上心,需要什么材料,老师也是第一时间购买,都非常支持。正是因为有老师领导的关怀,才能让他全身心地投入绘画当中,才有了现在的进步,让他获得了这样的称号。

笔墨飞旋,施金错彩,从黑白勾线到釉色渲染,一幅《九桃五福图》跃然于素胚之上,刘新宇用浓淡笔触赋予了这件天球瓶第二次灵魂。在实训教师鲁雪斌老师的眼中,刘新宇是个性化培养的优秀学生代表。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实训指导老师鲁雪斌表示,学院下一步的就业方向也是这样,根据爱好和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

传统技艺代代相承,莱职文保专业的年轻学子肩负着还原千百年前文物原貌的重任。在这里,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参加与未来就业接轨的实习实训,在实践操作中锻炼技能。学院专门聘请了来自文博企业的负责人作为兼任讲师,以期将文博市场上最前沿的技术理念传授给校园之内的学生们。3D打印、数据采集、数据建模、数据成型……同学们在这里能够接触最前沿的数字化文物修复。

苏州博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文博事业部经理何启锋表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院校中,率先开展了文物数字化教学研究,建设了文物数字化实训中心,今年共同成立文物数字化应用研究中心。校企合作加快了完善文物数字化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设工作,校企将在文物数字化技术研究、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产业实践与应用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

科技与历史碰撞,市场与校园接轨,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并非故纸堆中的冷板凳,而是在种种新技术、新工具、新材料的使用中,不断攻克难关、实现新的跨越。

刘高峰院长认为,文物保护职业教育发展能够达到与行业需求高度契合,这样的话,就能够相互推动,推动文物保护职业教育能够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在文物数字化应用研究中心不远处的一间办公室,一队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学生正在筹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他们试图通过课堂中学到的3D打印技术,制作出更贴合文物形状的囊匣,更好地保护珍贵文物。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贾茜介绍,最开始的想法就是,国家文物遗产研究院过来参观的时候,看到设备提出了一种设想,能不能做一种能够更好地保护那些工艺品,所以是从这个萌生出这种想法的。

在贾茜和团队同学的探索实践中,学院的文物数字化应用研究中心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他们在这里研制模型、尝试打印,现在产品已经初具雏形。

贾茜介绍说,这个项目就是通过所学的数字化扫描,建立这样一个文物保护装置。这个东西的柔韧度、韧性都是很强的,能够更好地贴合这个器物。从五楼的高空摔下来,它里面的东西也是会完好无损的,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立足课堂知识和实际需求,贾茜和她的团队还在继续努力着。年轻的双手试图托举起厚重的历史,而在斑驳的泥土之下,跨越千年的古今匠心在这里紧密相依。莱职文保专业的莘莘学子坚守着古老的文化,也张开热情的臂膀,拥抱创新的技术与开放的心态。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任王传昌表示,除了传统的本体的修复与保护以外,数字化保护也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及时定位、及时跟进,设备很完善,这一块中心也会在全省的角度予以指导,到项目中去实践,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已经走过了15个春夏秋冬,在四季轮回里,一代代学子春耕秋收,成长为历史与现实的摆渡人,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中一苇以航,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走出守正创新的莱职道路。

刘高峰院长表示,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发展专业的过程中,这份执着、这种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情怀,还是来自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的责任。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院总结出几条适合全国的文物保护职业教育,能够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便于引领和带动全国的文物保护职业教育,学院更是感觉到责任重大。

冷门专业也能交上亮眼成绩单,职业院校也能成为专业排头兵。在守正创新的发展道路上,技术型人才举足轻重,职业院校的力量不可或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一砖一瓦、一笔一画开始,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行稳致远,莱职学子肩挑文化传承的重任,向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未来不断进发。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dA4tuqviK9gYRXsFZ-zFBQ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高新区山财大街1号;党政办公室电话:0531—76267637  传真:0531—76268816;

招生就业处电话:0531-76267441 76268314 76267072

Copyright 2020 版权所有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鲁ICP备05044317号 鲁公网安备 37129002000009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