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媒体视角 -- 正文

【济南日报】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媒体依托地方红色文化发挥育人功效的路径

作者:      编辑:       责任编辑:柳俊波      来源:舜网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31日    点击量:

2023-08-31 10:33:32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李晓霏  责任编辑:鞠月芹

□李晓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校园媒体本就肩负着以文化人的重要职责,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而红色文化资源又是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原生态素材,将两者有机结合,必将有助于增强文化育人的效果。全媒体视域下,面临新型媒介生态,高校校园媒体应与地方红色文化实现高度联动,从而不断增强高校校园媒体的育人实效,讲好红色故事,弘扬主旋律,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盘活地方红色文化资源。

  高校校园媒体及其教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园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这意味着纸媒时代,作为“初代”高校新闻宣传平台的校报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职责。如今,全媒体视域下,媒介融合不断推进,媒体传播方式日益多样,传统媒体的“触角”不断延伸。高校校园媒体的媒介形态也早已不只是校报、广播、网站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两微一抖”等媒介平台成为高校的“标配”,校园融媒体中心纷纷落地。高校校园媒介形态的变化,并未折损其教育功能,甚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较传统媒体时代获得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更多元的表现形式。

  传播平台更加多元。全媒体视域下,思政教育的平台不再局限于报纸和网站,而是一个打通各类平台壁垒、互联互通的空间。

  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平台的多样化,催生了内容的丰富性。用热点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成为高校校园媒体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

  用户范围有所延伸。高校校园媒体多指“学校官媒”,多面向本校师生,随着传播平台的“裂变”、传播内容的“出圈”,用户范围逐渐走出本校。

  议题设置更加简易。受众细分的大数据时代,每个用户都会持续收到相似内容的推送,继而形成“拟态环境”,高校校园媒体可借助议程设置,借助“拟态环境”实现教育功能。

  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媒体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秉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经过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锻造和淬炼,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充分凸显了红色资源、红色基因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重要作用。

  济南革命历史厚重,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济南高校校园媒体应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擦亮红色名片,努力成为济南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引领者、践行者。

  传播地方红色文化有利于铸魂育人。“红色文化蕴含独特的精神资源和价值基因,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地方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在特定地域的表现形式,其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功能也因地缘的亲近性而有所增强。

  传播地方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强地域认同感。地方红色文化脱胎于当地文化,传播地方红色文化既可以吸引更多本地人群参观访问,“身临其境”地体悟;又可以加深当地群众对本地红色文化的认识,进而形成人际传播。

  如前所述,高校校园媒体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红色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利用高校校园媒体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校园媒体本身具有的功能和职责。然而,全媒体视域为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此种媒介生态下,高校校园媒体具有其他媒体所欠缺的天然优势,如拥有相对稳定的团队、存在相对稳定的用户以及建有立体的宣传矩阵。

  让红色文化在校园立根铸魂

  红色文化资源是“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高校立足本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红色文化地缘上的接近性、便捷性,更容易最大化释放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动能。

  地方红色文化对于受众在地理和心理上更易接近,凸显地域特色、激发红色文化活力是高校校园媒体传播本地红色文化的应然和必然选择。一是学校办学特色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地方红色文化是区域高校的独有资源,驻地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高校新闻宣传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有利于体现学校特色、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二是大学生对高校驻地文化了解的需要。高校大学生很多来自外地,他们来到一个全新的城市,通常对这座城市具有好奇心。讲好高校驻地的红色文化故事,有助于高校学生感受城市文化底蕴。三是地方红色文化传播空间拓展的需要。基于大众传播的接近性原则,地方红色文化借助本地媒体开展宣传时,传播范围囿于本地,难以“出圈”。全媒体视域之下,高校新闻宣传已突破了“校园围墙”的限制,尤其是优质内容借由高校间的媒体矩阵,呈现出放射状的传播趋势,从而助力本地红色文化破除地域壁垒,大大拓展传播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校园媒体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育人,恰好可以聚合较为分散的小型红色文化资源,直接将红色资源输出给青年一代,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打造校媒传播矩阵,扩大地方红色文化传播影响力。全媒体视域下,传承红色基因、着力培根铸魂,就是要立足新形势、新技术、新媒介,打造全方位、多样态融媒体传播渠道,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不同传播平台和传播路径上的联通互动,构建跨渠道传播矩阵,不断提升传播作品的覆盖面和到达率。高校校园媒体可运用自身平台优势,结合重大事件、历史节点、关键主题、节日假日,尤其是本地红色文化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平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融入其中。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类型的传播优势,如传统媒体公信力高,适合内容深耕;微博可进行即时互动;微信公众号精准抵达用户;短视频带来沉浸式体验等,要扩大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建立起立体交叉、全息交互的传播体系。

  创新传播内容,提升地方红色文化传播渗透力。高校校园媒体要结合地域特点和地缘优势,善于从丰富的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富有特色和充满历史感召力、现实渗透力的鲜活案例和生动教材,凝练精神内核、挖掘文化内涵,深化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内涵的传播。完善红色基因传承话语体系,要用青年学子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语讲好红色故事;开展本地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赛事等营造氛围,乘势形成热门话题和青年人关注的IP,放大宣传效果,让本地红色资源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要引导师生自觉去了解、探究,走进本地红色文化发源地的“第一现场”;再现地方红色文化故事,使地方红色资源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打破红色文化传播固有的空间界限和情感隔膜,讲活讲好本地红色故事,实现红色资源“陪伴式”“沉浸式”体验。制作短视频、微电影、海报、H5等青少年喜闻乐见且“出圈”的作品,同时通过校媒平台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地红色文化,增强正面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利用红色文化本地特性,增强地方红色文化说服力。传统高校的红色文化传播,往往以“旧面孔”示人,宏观叙事多微观话题少、程式化讲述多情感挖掘少、历史讲述多现代转换少,传播内容缺乏创新力,脱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缺少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时代性地诠释,使他们难以感受到红色文化的价值。地方红色文化重在具有“本地”特性,弥补了红色文化传播的缺陷,要运用好“本地”这一特性,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说服力。地方红色文化的一大优势在于相对距离近,高校媒体宣传人员和大学生记者团走入红色文化承载地变得可行。而对于高校校园媒体的主要受众——在校师生而言,身边熟悉的人所产生的真实情感往往更能理性地认同,引发情感的共鸣,从而激发高校青年的使命担当,使他们更好地感悟信仰之力、理想之光、使命之艰、担当之要。

  (作者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1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JNSK22D11〕研究成果)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高新区山财大街1号;党政办公室电话:0531—76267637  传真:0531—76268816;

招生就业处电话:0531-76267441 76268314 76267072

Copyright 2020 版权所有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鲁ICP备05044317号 鲁公网安备 37129002000009号

Baidu
map